更高水平的金融金融开放释放了明确的信号。日前召开的制度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,着力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,型开确保国家金融经济安全,放释放鲜坚持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并重,明信稳步扩大金融领域机构开放,金融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,制度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发展,型开同时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,放释放鲜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。明信最近几天,金融许多部门也召开会议,制度对今后的型开任务进行安排。下一步,放释放鲜规则、明信制度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将成为推进金融开放、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点。
金融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
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,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速度大幅加快,外资机构准入限制大幅放宽。数据显示,与2017年末相比,今年三季度末,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增长16.91%,外资保险公司资产增长126%。
与此同时,金融市场双向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。目前,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、多渠道的开放路径,基本形成了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、互联互通机制和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为基础的金融市场开放模式。彭博、摩根大通、富时罗素先后将中国国债纳入主流债券指数,a股相继纳入全球三大国际股指,显示出全球机构投资者对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高度认可。
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,继续推进规则、制度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将是未来金融对外开放的主要特征。“下一步是扩大机构开放,这是比跨境资本流动更高水平的开放,将有助于‘吸引更多外国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在中国发展业务’。最终目的是有效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,进而提升服务国内实体经济的能力。”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说。
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看来,下一步将从三个方面发力。一是完善“准入前国民待遇+负面清单”的管理模式,形成系统化、制度化的开放局面,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。二是优化营商环境。在扩大市场准入的基础上,特别注重优化政策安排和准入后的便利。三是提高与开放水平相匹配的财务管理能力。当前,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瞬息万变,全球金融风险频发。要防范外部金融风险冲击中国,形成“宏观审慎+微观监管”二合一的金融管理体系。
制度开放也会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并重。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毅表示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金融业开放方面有两大亮点:一是中国金融的制度开放不仅要引进外资,还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,让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有更大的发展;第二,在走出去方面,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,很多中国企业有拓展海外业务的需求。在这个过程中,中外金融机构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,从而促进与海外经济体的合作共赢。
落实会议精神,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,近期多个部门都列出了任务。11月2日,中国人民银行党委、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,强调要稳步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,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。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性开放,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,支持和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。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,提升中国在重大国际金融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。中国证监会11月1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指出,要统筹开放和安全,稳步扩大资本市场机构开放,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。
“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快和深化,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,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多样性,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,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;其次,有利于改善我国金融业竞争环境,进一步加强金融法治建设,培育竞争新优势,促进开放型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转变,引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。”智联招聘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,“要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,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。”
连平表示,未来一个时期,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将显著提升,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,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将显著增强;香港在证券、债券、资产管理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等领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增强,通过政策创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国际金融合作。(记者张默、陈含雨、实习生杜一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