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三季度,持续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%,夯实恢复增速比今年上半年加快0.2个百分点,工业呈现逐季向好、经济基础逐月向好的向好态势。这是持续克服重重困难的结果,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夯实恢复发展潜力和韧性。但四季度仍面临严峻挑战,工业需要继续发力,经济基础夯实复苏基础。向好
工业经济的持续复苏不仅表现在数量上,还表现在质量和潜力上。夯实恢复质量方面,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经济基础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向好比重达到15.3%。太阳能电池、新能源汽车等新动能领域产品保持较高增速。看形势,积极因素在积累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.3%,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,工业出口降幅收窄。企业效益逐月好转,工业企业的预期和信心逐步增强。
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稳固。中国工业体系完整,品种多,规模大,产业升级潜力大。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,中国40%以上的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,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。与此同时,党中央、国务院一系列稳增长“组合拳”正在发力,取得明显成效,将进一步释放产业升级的动力、居民的消费潜力和经营主体的活力。
也要清醒地看到,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。国际上,多重因素挤压了中国的优势产业,不利于发挥外部循环力。国内工业经济仍受需求扩张不足、房地产市场变化、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等因素影响。工业品的出口缺口,中小企业的信心缺口,房地产周期下的增长缺口,还需要下大力气去弥补。
继续夯实工业经济回升基础,重点在工业。今年以来,工信部抓住钢铁、有色、石化、化工等10个重点行业,出台了相关稳增长规划。这些行业规模大、带动性强、关联度高,是支撑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柱。稳定了这些重点行业,就基本稳定了工业经济。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,相关的稳增长方案也是根据行业政策,对症下药。下一步,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,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、金融、贸易、投资政策的精准对接和协同配合,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用。
持续夯实工业经济复苏基础的关键在区域。实践证明,工业大省在工业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要继续支持工业大省“勇于率先”,鼓励各地发挥各自优势,实现增长目标。比如,充分发挥东部工业大省的关键支撑作用,巩固中西部地区快速增长势头,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,支持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,形成更多增长极。
继续夯实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回升基础。企业稳定了,经济才能稳定。当前,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订单不足、成本上升、还款困难等突出问题。还要坚持“两个坚定不移”原则,管理与服务并重,帮扶与发展并举,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,加强精准高效服务,推动大中型企业融合创新,推动中小企业迈向价值链高端,支持中小企业用好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。(金冠平)